《罗斯托夫的14秒》,首播于2018年12月8日的“NHK Special”栏目。该影片的基础事件,就是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1/8决赛,两球领先的日本队在罗斯托夫竞技场遭到了比利时人的3球逆转。而所谓的“14秒”,就是“欧洲红魔”在伤停补时攻入绝杀球用去的时间。
在国际足联的Youtube官方频道中,这一场火星四溅的亚欧大战,引得了38546887次观看,21323条评论。一条享有5619次点赞的评论是这样写的:“没有欺骗,没有假摔。简直是史上最佳比赛。”
顺带一提,长谷部诚们与阿扎尔们的激烈缠斗,我是在莫斯科的一家餐厅里看的。我还记得,当日本队将士沮丧的面庞出现于电视屏幕上时,餐厅里响起的阵阵掌声令人动容。
这部工期不到半年的纪录式短片,由版权方NHK掏出50万欧元制作完成。四个摄制组兵分多路,拜访了日本、苏格兰和比利时等地,先后面对面采访了吉田麻也、长谷部诚、长友佑都、原口元气、西野朗、酒井宏树、库尔图瓦、卢卡库、德布劳内、穆尼耶、沙兹利、罗伯托·马丁内斯、扎切罗尼、奥西姆、卡佩罗和利特巴尔斯基。这个混搭着日比团队的制作组,以局内局外人的多重视角,调取了罗斯托夫竞技场28个机位的影像资料,锱铢必较地分析了日本队在罗斯托夫的功亏一篑。
有比利时工作人员感叹过:“我们在欧洲飞来飞去,专注于拍摄一部聚焦于14秒的纪录片。项目预算大概是50万欧元,这听起来真的太疯狂了。”
《罗斯托夫的14秒》的叙事逻辑并不复杂。搭配着日本著名演员山田孝之低沉的旁白,2018年7月2日发生于罗斯托夫竞技场的高亢与低落,重新浮现于观众眼前。对于原口元气和乾贵士的两个精彩进球,制作组轻描淡写地带过,没有什么多余的铺陈。开片仅有两分三十秒,本片的绝对主题——那个产生于伤停补时阶段的14秒绝杀,就已经完整呈现了三次。电子计时器上14秒的多次计数,似乎一次次地提醒着观众,什么是差之毫厘,却谬以千里。
关于日本队在下半场后半段的严重失势,制作组将预兆锁定于68分钟的一次低级失误:足以跻身德甲最成功亚洲球员行列的长谷部诚,将一脚转移球踢到了香川真司的身上,本来可以耐心控球的日本队,就此将球权拱手相让。眼看着屏幕上播放的失误片段,长谷部诚在镜头前呐呐自语道:“平常基本不会出现这样的失误,是因为心情太放松了吗?不知道是不是真有关系⋯⋯”
此时,山田孝之以这样一句旁白,预告了比利时人的完美风暴——“两队在自信方面的差距,以一次失误为节点,彻底暴露。”
在回忆比利时6分钟内连入两球的过程时,日本队几位主将都坦言了自己的畏惧,他们知道欧洲红魔的强大,被扳平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。
无论是对于比赛势头的拿捏,亦或聚焦于最后一球的每一帧影像,制作者在细节方面的把控都堪称现象级。通过各位球员的采访,你就可以知道——
本田圭佑以进攻态势直接开出遭遇绝杀前的角球,一方面是全队受限于体能,希望在90分钟结束战斗;另一方面也是迫于小组赛末战“消极比赛”催生的巨大压力,不想再承受负面的舆论效应;
在库尔图瓦稳稳摘下本田圭佑开出的角球时,作为第一接应者的德布劳内已经从后场底线启动,而距离比利时门将最近的吉田麻也稍有走神,没能对库尔图瓦的手抛球施予干扰;
尽管伤停补时即将结束,但全场跑动距离第三多的德布劳内,依然奔出了每小时30.1公里的冲刺速度,且通过带球距离和节奏的变换设下陷阱,扰乱了山口萤的防守判断⋯⋯
诸如此类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,在本片中比比皆是。当然,制作组真正想讨论的问题,并不是第一球、第二球或第三球究竟由谁背锅,而是在一次看似偶然的读秒绝杀背后,到底存在着哪些必然因素,以及那些极易被忽视的小细节,又是产生于怎样的主客观环境和大背景下。
我们都可以看到,在这样高级别的强对抗中,鲜有奇迹,少有意外,没有侥幸。如同37岁的长谷部诚感叹的那样:“足球真是非常残酷,如此微小的触球和判断,就瞬间改变了比赛的走向。”而多年立足于欧洲联赛的长友佑都也有过直面内心的表达:“比利时队在观察身后空当的能力太出色了,我观察到的信息跟他们相比,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。”
在全片最后一次播放14秒的丢球过程时,NHK电视台没有露出任何比赛画面,只是呈现了日本解说员的惋惜,以及罗斯托夫“残忍”的夕阳。
七十分钟的阳光普照,二十分钟的夕阳西下。说不尽的遗憾,也有摆在眼前的无奈。
但对于正常运转、遵循规律的日本足球而言,象征着希望的太阳,总会照常升起。
五十分钟正片的最后一幕,彼时33岁的长友佑都站到伊斯坦布尔的街头,望着飞走又飞来的土耳其鸟依然满怀憧憬:“飞吧,飞去卡塔尔吧。”
尽管森保一的执教跌跌撞撞,但当下的日本队距离卡塔尔世界杯,已然是咫尺之遥。
至少,他们总能期待下一次追梦的机会。
注:影片采访和图像资料源于B站@酱油前锋大迫勇也;视频来源-bilibili日本足球研究社QQ群;视频贡献者-纯白潇洒的崇拜;翻译及字幕-Osakoo。
本文作者:陈丁睿
图片源自网络